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院新闻 > 通知公告 > 正文

学术节论文大赛范文示例

作者:admin 图片:   时间:2014-05-07

科学发展观中的人与发展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分析改革和发展利弊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论精华,是新时期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既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是第一重要的但不是惟一重要的,是诸多需要关注的内容之一。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社会的真正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可以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①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没有科学的理论就不能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没有科学的理论就不能有力地推进改革的进程。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②作为其第一要义的发展和核心的以人为本则不仅仅体现了这种继承性更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给人们的印象是“市场经济”在发展,而并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因此,从现象上看,中国市场经济迄今为止所呈现的趋势是传统社会主义成分日益减少,资本主义特征日益扩大。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在初创时期之所以无法真正展示自身与资本主义市场体制的区别,是因为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尚未最终完成。初始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表现出急于吸收市场经济现有模式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成果的基本态势。

市场体制之所以为当今人类所普遍采用,取决于它所体现的效率。所谓效率,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市场体制的诱人之处在于它是人们所知道的用较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体制。正是依靠这一体制,中华民族迅速走出物质匮乏状态,进入了现代的繁荣。市场体制的奥秘是它运用利益分配方式鼓励强者的出现。它通过按能力分配生产条件的方式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呈现出不断流动的形态,并且始终使主要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因此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一方面,社会可以支配的财富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人类需要市场方式已经是一种事实,然而,这种事实出现的必然性是与人类面临某种意义的生存危机状态联系在一起的。人类要及时走出这种状态,市场体制无疑是最合理的选择。但是,当我们已经有望远离生存危机状态的时候,还需要如此去做吗?可以在这种设问的基础上思考当下市场体制的弊端:它异化了个人与自己、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竞争中,所有的人都受同样的游戏规则的支配,都是身不由己的,个人往往在其中失去了自我。利益的竞争不能不让所有的人彼此处在要么现实要么潜在的对抗之中,当所有的人都设法尽可能多地利用资源去获得自身利益的时候,自然界是最容易受到侵犯的。这种侵犯是指一部分人对自然界的先期利用妨碍了另一部分人同样性质的后续利用,其结果对人类的长期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虽然利用市场体制发展得最好的民族已经找到了一些办法遏制上述弊端,但他们往往在此之前已付出了沉重代价。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后发展的市场体制,应该也需要减少其中的若干代价。

显而易见,在不偏离社会主义轨道的前提下,既能把市场经济带来的弊端控制到最低程度,又能将其有效功能充分发挥,这就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时代难题。庆幸的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破解了这一难题,其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二、科学发展观中的人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在党中央全会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以人为本”概念。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为此,他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①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对“以人为本”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做出的明确界定。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做出了完整表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可以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在理论本质与政治立场上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反映了党的政治立场和本色。我们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来看,以人民群众为本,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不懈的根本追求,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始终如一地加以践行。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邓小平提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提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既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以人为本的提出富有现实针对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中,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人在贯彻以人为本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和失误,甚至发生了严重的背离,走上了以物为本的发展道路。比如有人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只要经济发展,又把经济发展理解为不顾一切地追求GDP的增长,盲目追求数字政绩,搞形象工程等,结果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态,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健康,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反对和纠正发展中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实现发展中物与人的统筹兼顾,既见物又见人。其二,以人为本具有明确的当代内涵。以人为本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内涵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其内涵在于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其三,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等方面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就是要破除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确立发展中人的尺度,尊重人的主体性,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都解放人、为了人、发展人。这些内容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都有所体现,但科学发展观把它上升到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加以强调并进行系统阐发,赋予它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当代体现。

可以说以人为本首先体现的是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从毛泽东晚年提出“抓革命、促生产”的执政理念到1978年以后邓小平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新的执政理念;从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到今天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以人为本”作为党的执政理念,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赋予了新的内涵,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更富有时代特征。其次,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把符合客观规律同反映人性发展结合起来,把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统一起来。在制定各种政策时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根据、以人为目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摒弃权利本位和金钱本位的价值观,尊重个人的基本权益,实行人性化服务。再次,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在对时代精神和中国实践发展要求的反映中,在对人的问题研究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而强调把人当主体看,正确发挥主体的作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最后,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多样化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唤醒了各类主体意识,增强了各类主体的竞争观念;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们的整体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如果这些矛盾解决不好的话,可能会引发新的政治矛盾和社会冲突,甚至会引起社会动荡。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从价值观上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努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共同价值取向,才能在社会多元价值之上建立更高的价值统摄,从而形成广泛的遵从动机,构建普遍的伦理秩序,支撑社会的制度建设,增进社会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进而有利于整合各种社会利益关系。

三、科学发展观中的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①这表明,科学发展观着力解答的是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党的发展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完整概括,形成了关于发展问题的系统理论。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中心和主题,进一步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时代课题。

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怎样的发展的重大课题。不同时代对发展有着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发展观;而不同的发展观总是回应不同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发展的时代条件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时代条件的新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发展首先是一种“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布局由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拓展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四位一体”,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而在“四大文明”建设的每一个方面,又都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定律。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又是一种“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五个统筹”,此后相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中部崛起、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的重大课题。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方法和发展战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兼顾,是对党在历史上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原则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方法论原则的集中体现。它科学解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的问题,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认为发展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原理的坚持和运用;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唯物史观社会结构的原理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作用与反作用原理的坚持和运用;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唯物史观人和自然界统一性原理的坚持和运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历史主体性原理和人的全面发展原理的坚持和运用。

四、科学发展观中人与发展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概括。把握好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关系,是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关键。

当解读科学发展观内涵并肯定“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时候,可以肯定的说这里的发展已不同于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①也不同于江泽民的“发展是第一要务。”②这里的“发展”内容仍然被看作是“第一”重要的,但却不是惟一重要的,是诸多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联系上述的思路,如果说发展本身仍然需要坚持市场经济来体现的话,那么当下的发展需要侧重的一系列内容,就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市场经济的某种改变。作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其实质就是继续坚持和发展市场经济不动摇。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这是30多年来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其次,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回答为谁而发展、依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归谁所有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确定了发展的目的、方向,揭示了发展的力量源泉,确立了分配发展成果的根本要求。为了人民,发展才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依靠人民,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才能造福于社会。离开以人为本,发展就会走偏方向、失去动力,所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把发展的落脚点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人民根本利益所系,是人民群众力量所在。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就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的实践活动规律的发展,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实践活动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决定实践的成功或失败,决定人民利益的得与失。只有把握发展规律,实现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民的利益,保护和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离开科学发展,就不能落实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成了空谈。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对未来的社会作了如下描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我们从事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依靠人民的原则,发展方向必须是让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从而达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真正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为人民所享,人民劳动的体面,生活的尊严。

总之,以人为本回答了为谁和靠谁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从根本上回答了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问题。所以,这二者是统一不可分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把科学发展与以人为本统一起来,就是“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②这就是科学发展观中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的战略思想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③如果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它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它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那么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它必会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荣长海: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3]余金成: 《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4]龚育之: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增订新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5]李声禄、张国新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辛鸣、杨海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年版。

[7]荣长海: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天津社会科学》

2007年第2期。

[8]余金成: 《和谐社会目标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初步形成》,《理论与现代化》2006

年第2期。

[9]冷溶: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10]张顺江: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时代人物》2008年06期。

[11]刑贲思: 《科学发展观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尹世杰: 《人的本质和如何体现与实现以人为本》,《求索》2004年06期。

[13]扈中平: 《“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14]吴远、郝文清: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思考》,《光明日报》2003年07

期。

[15]胡锦涛: 《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

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光明日报》2009年09期。


教育部全国哲社科规划办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国家图书馆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图书馆社会科学院共青团网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网站导航
中国·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 - Royal VIP Club 地址:中国 开封 金明大道 邮编:475004 办公电话:0371-23885565
邮箱:zgy2015@henu.edu.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蓝创科技